账号:
密码:
火辣屋 > 穿越重生 > 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 > 第631章
  谢星珩没见过这种事,他皱眉跟去看,登记之前,反复喊话,让他们三思。
  他并非不赞成这些人另行嫁娶,组成新的家庭。
  是以这种方式成家,太仓促了。
  可与他的想法不同,现在的人盲婚哑嫁多,自幼受到的教育也是成家生子,没什么大的想法。
  能参军做小兵的,也多是无依无靠,家境贫寒的人。两边搭伙过日子,一方不计较从前,一方不谈未来,过好当下,熬过一天算一天。
  什么男人可能会死在战场,他们暂时不去想。
  这年头,又有谁的命是长久的。一阶段有一阶段的依靠罢了。
  谢星珩无言以对。
  小院的人员甚广,集体从良以后,对海城来说,是很沉的重担。
  他再次干起老本行,搞生产,搞建设,扶贫千万家。
  全民制盐的事情,暂时不做调整,但没有硬性要求了。他们可以随时停下。
  很多官员不看好,认为百姓们就是要管制的,不管他们,就会犯懒偷闲,甚至去做别的事情。
  事实也是如此。
  很多百姓试探着减少盐量,也尝试着去做别的事情。
  但没多久,还愿意制盐卖给官府的人家,盐量反而飙升了。
  因为没人管,没有人满屋子的搜寻,认为他们藏了盐。
  他们做多少无所谓。精神好,多制一些,都是银子。精神差,休养休养,省些医药费。
  突然有别的事,他们忙去,回来还能做盐去卖。
  制盐对他们来说,逐渐从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,变成可以贴补家用的副业。
  从前满街收盐、送盐巴的官吏大裁员,各街坊设一个仓库与数个管理员。
  百姓们卖盐与取用盐巴,都在这里进行。
  谢星珩对盐的理想目标是从源头提价,从零售砍价。让盐工可以挣到匹配劳动的工钱,让百姓可以以日用品的标准价格来买到盐。
  盐是必须生活品,需求量极大,乡村里的穷苦农民都会省钱来买。而现代的盐那么便宜,也没见哪家老板就穷死了。
  他让人再试着做精加工盐。
  像目前的二次加工盐,以后就是普通人家的平价盐。
  精加工盐,就卖给有钱人。不同品类,不同价格。总之别拿生活必需品去卡老百姓的咽喉。
  养一头牲畜,都知道好生伺候着,须得让它吃饱了,有劲了,才拉去干活。
  这么一个国家,多少事情需要人来做,人没有力气,一个个的面黄肌瘦,谁来干活?又有几分力气来干活?
  另外,则是人口红利的问题。
  时代因素,大家都求多子多福。无需宣传,就能让人可劲儿的生。
  可这些孩子的成活率是多少?夭折率又是多少?
  说个冷血无情的话,想要让他们做牛做马,让牛马源源不断,也要给他们合适的生存环境吧?
  谢星珩不敢轻易动盐务,只在精盐加工完成以后,起草了一封建议书,让宋原派人,连盐带书信,一同捎带给林庚。
  盐是一朝的税务顶梁柱,动这一处的利益,需要首肯。
  等待回信时,他又跟江知与一起去城内的大小作坊巡视。
  一个城市里,除却支柱性产业,还能有次要产业,一般产业。
  海城的盐是首要,腌制海产是次要,与腌制海产并列的是茶产业。
  这座沿海城市的茶产业很发达,最初是为了海上贸易的茶叶才大片种植,历经百年,茶园成熟,茶种优胜劣汰,有名茶玉露和仙毫。
  另外各类小作坊繁多,各行各业都有涉及。
  江知与之前为着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,又做了扶持。产业很多样化,但没形成规模。
  谢星珩看着安排,在腌制海产以及茶产这一处,塞进大批军嫂。
  先减轻职工压力,让有钱的部门,帮着养一批人。
  余下的人手,他根据原料获取难易度,往不同的作坊塞人,再提供一些技术支持。
  这里缺人了,就先从茶园里抽调。人多了,就再做安排。
  安排到最后,还有多的人,他再做人员替换,把多余人力拉去开荒种树。
  再有少量力气小、身体弱的人,实在没法子安置了。
  谢星珩想了想,让他们去做海产养殖,反正离海近,换水也方便。
  他记得枫江县就养了很多味鲜肉嫩的淡水鱼,这样子才能满足权贵需求,不用总是临时捕捞。
  先调些闲着的府兵去挖大水池,引水试养一段时间看看。
  养鱼不用时时盯着,搭着晒些虾皮、海带、紫菜什么的。
  另外,再请人过来教他们编制渔网、渔捞,草鞋、草帽等东西。
  渔民都会编制渔网,还会修补。正经去卖,卖不上好价,挣个手工费,搭着送个帽子、草鞋,算算工时,有些人着急用的,就会买。
  再有人算算买原料的价格,考虑到做工问题,也能考虑入手成品。
  他们的连番安排,让海城彻底运转起来,走在街上的人都下意识加快了步伐。
  可跟从前的死气沉沉不一样,这一次,大家都知道这是他们的希望,他们也看得见效益,都乐在其中。
  这个新年,是在忙碌之中度过。
  如同中秋节一样,江知与联合当地衙门,再召集城内商户,筹办了一场元宵灯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