账号:
密码:
火辣屋 > 灵异玄幻 > 五代群英 > 214刘锜与辛弃疾
  南宋抗金名将很多,所谓中兴四将岳飞、韩世忠、张俊、刘光世。但也有一种说法,四大抗金名将以刘锜取代刘光世,除此之外,抗金名将还有张浚、吴家两兄弟吴玠、吴璘以及王德、李显忠、孟共等,如果单以抗金取得的效果和对金兵南下的重创,以及对宋金战局的影响力来看,个人认为抗金四大名将应为岳飞、韩世忠、刘锜和吴玠。
  刘锜是将门之后,父亲刘仲武为泸川军节度使,刘锜生得相貌堂堂,自小弓马娴熟,武艺超群,全然不似官二代那样花天酒地,金玉其外,奠定刘锜一生卓越战绩的顺昌之战,金军统帅完颜宗弼即金兀术就吃了先入为主的大亏,以为刘锜是个花花公子,只会纸上谈兵,犯了个人经验主义的大错,可见金人的资讯欠发达,战时谍报工作有失水准,要知道,刘锜暴得大名凭的是扎实的军功,全然不是父辈的请托和荫佑。
  刘锜饱读兵书,深晓韬略,尤其射得一手好箭,年少时跟随父亲征战,营门口立着一只贮水的大缸,刘锜张弓搭箭,一箭射穿大缸,缸中水如注激溅,那么大一个缸,目标大了去了,谁还射不中呀?且慢,刘锜在哄笑声中再发一箭,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,此箭恰好堵住了孔洞,如注飞溅的水流戛然而止,哄笑声变成了啧啧的惊叹声,刘锜一箭就征服了父亲手下的骄兵悍将。刘锜早年是在与西夏的征战中蜚声军旅的,据传西夏乳母恐吓啼哭的小孩,借用的就是刘锜的大名,此版本虽说是三国时张辽玩剩下的,但这个真的是宋史所载。
  刘锜所率领的八字军原本是王彦的手下,王彦因与人争斗,被高宗罢了军权。八字军有个特点,脸上刺字“赤心报国,誓杀金贼”,八字军另一个特点是战时必带家卷,这也是顺昌之战刘锜誓死抵御不肯后退的客观原因,这一退,大概就是昔日刘备当阳之战的狼狈败相。当然刘锜不是刘备,顺昌之战中,刘锜的表现是战神级别的,先是破釜沉舟自绝退路,然后诱敌深入,招募敢死队员,运用破袭战、夜战等多种计策,面对金人四面围攻,将士同仇敌忾,奋勇杀敌,以三千人击败了数倍于己的金兵。
  金军统帅金兀术得知顺昌失利,提兵十万亲自增援,金兀术所率精锐以“铁浮屠”“拐子马”为两大必杀技能,何谓“铁浮屠”、“拐子马”?“浮屠”本是佛家用语,是“塔”的意思,“铁浮屠”就是铁一样不可摧毁的塔,据现代人考证,“铁浮屠”就是用重铠甲防护人与马,只露双眼,然后四马合一组成铁甲洪流,可抵流夭和滚木擂石,这是冷兵器时代最为先进的重装铁甲部队,想想二战时德军坦克之父古德里安的摧枯拉朽之势,就可以知道金人这个当时最早最先进的重装铁甲部队厉害之处。“拐子马”就是两翼的轻骑兵,二者相得益彰,前面“铁浮屠”横冲直撞,坚不可摧,而后两翼轻骑兵趁势包抄,锐不可挡,这种先进的战法,宋朝军队先前吃了不少亏。
  顺昌围城之战后,金兀术中了刘锜的反间计,他以为刘锜只是个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,所以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,因此兵贵神速,轻装前进,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重装部队野战的效率。刘锜亲自组织了一支针对“铁浮屠”、“拐子马”的特殊战队,他精心挑选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军中勇士,人人手持长柄斧和长把标枪,专攻对方“铁浮屠”重装部队的马腿,一马既倒,余马难支,体量笨重,难以起身,“铁浮屠”成了破铜烂铁,再用标枪刺杀“拐子马”,金兵大乱,继而溃不成军,顺昌之战成为金人引以为豪的重装甲部队覆灭的末日。顺昌之战,是南宋抗金防御战中最精彩的战例,是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,此役过后,金兵看见刘锜大军,皆惊惶失措地说“此顺昌旗帜也”,闻风丧胆抱头鼠窜。
  “铁浮屠”,经刘锜发明的战阵打击后,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战力,再经过岳飞的复制与粘贴后,遭到毁灭性的围歼,从此彻底退出了冷兵器时代,耻辱性地谢幕了。据此,刘锜可称为战术大师,古代军事发明家。
  不过顺昌大捷并未给刘锜带来好运,主和派深深嫉恨刘锜破坏了南宋的基本国策和议,担心招致金人更为凶残的报复,所以对获胜后的刘锜不热反冷,甚至差点解除他的兵权。再加上南宋统军大将各怀鬼胎,尤其是嫉贤妒能的张俊,经常私下里给刘锜穿小鞋,有一次,张俊指使手下士兵纵火劫掠刘锜军营,刘锜带兵平乱,擒获一十六人,皆验明正身枭首示众。而后刘锜前往质问张俊,张俊傲慢地反问“我是宣抚级别的人物,你不过是一个小小判官,为何要杀我的人?”刘锜正色回道“我怎么知道是你的人?我只杀劫贼!”。张俊狡辩“我的人回来说,并未做过此等伤天害理之事”,然后叫来手下对质。刘锜不卑不亢,慨然应对“锜为国家将帅,有罪,大人当秉明朝廷,怎能与贩夫走卒对事?”说完,长揖上马而去。
  在张俊、杨泝中的谗言构陷下,在主和派秦桧的排挤打击下,刘锜终被解除兵权,任荆南知府,在地方任上,刘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荆南六年,刘锜兴修水利,治理蝗灾,留下了许多佳话。六年后,刘锜因对朝政失望,挂冠留印,失望而去。
  刘锜在归隐湖南湘潭时,曾经留下一段轶闻趣事,虽为名门之后,但刘锜家财尽皆投入军中,再加上他爱兵如子,所得俸禄皆散于他人,因此身无余财,极为清贫,归隐后日子过得非常拮据,但其天性好酒,经常到村中小酒馆小酌几杯,或为赊账,常常惹得店家喝三道四,刘锜不以为忤,常常苦笑着摇头叹息,这一日又触了霉头,刘锜感怀身世,叹息道“百万番兵,我只等闲视之,如今却被山野村夫耻笑,时也,命也?”回到偏僻小屋,刘锜便作了一首《鹧鸪天》:
  竹引牵牛花满街,
  疏篱茅舍月光筛。
  琉璃盏内茅柴酒,
  白玉盘中簇豆梅。
  休懊恼,且开怀,
  平生赢得笑颜开。
  三千里地无知己,
  十万军中挂印来。”
  好一副恬澹自如,潇洒自在的心性,身前功名事,身后寂寞名,任谁能勘破功名利禄?而一身戎马倥偬、金戈铁马,立下千秋不朽功勋的刘锜看透了,任他清风徐来,白云苍狗,都只不过是惊鸿一瞥。昔日横刀立马的大将军,这种笑对人生,甘愿寂寞,不求闻名于乡野,达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令人钦佩。“三千里地无知己,十万军中挂印来”又是何等豪迈?尽管这种豪情之后,多少让后人感慨有点薄凉,无奈,甚至有点愤然。
  宋朝的武将充满人文情怀,大多都是词作好手,比如岳飞、宗泽、刘锜等人,真是让现代军人羞煞。刘锜后来虽被起用,但一生时乖命蹇,绍兴三十一年,金主完颜亮再度调集大军南下,金人张牙舞爪,纷纷请命,但攻打刘锜军却无人敢领命,都被顺昌一战吓破了胆,气得完颜亮咬牙切齿,亲自统军与刘锜决一死战,此时刘锜却已病入膏肓,绍兴三十二年,即公元1162年,在忧愤成疾中刘锜吐血身亡,后被宋廷谥为“武穆”,与岳武穆一样尊贵荣耀,可惜相较耳熟能详的岳飞,后人甚少知道刘锜的事迹。
  辛弃疾,字幼安,号稼轩,山东济南人。辛弃疾出生时,北方大片地区已成为金朝的统治区。辛弃疾自幼丧父,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。宋朝廷南渡时,辛赞因受家口拖累,只能留在北方,并且担任金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。但辛赞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,念念不忘大宋政权。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,放眼山河,希图恢复中原。他对辛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,曾两次让辛弃疾去金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,乘机侦察、了解金人的形势。
  在祖父的培养教育下,辛弃疾不仅诗文写得好,剑术高超,而且从小就立下了抗金爱国的大志。他曾豪迈地说:“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,用剑杀尽天下的贼!”
  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,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,扛起了反金大旗,其中声势最浩大的是山东境内的耿京起义。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,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,被任命为掌管文书和帅印的掌书记。
  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。义端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,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,竟偷偷地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,准备去金营里邀功。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,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,耿京盛怒之下,只得拿辛弃疾问罪。辛弃疾理屈词穷,自知交友不慎,羞愧难当,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,追回帅印。
  当晚,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,果然,天快亮的时候,义端真的骑马来到,辛弃疾不由分说,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。义端见是辛弃疾,吓得魂飞魄散,当即跪地求饶说:“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,您力大能拔山,将来定有大造化。您饶了我的小命吧!”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,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,不由分说手起刀落,义端身首异处。
  1162年,完颜亮被杀,金世宗完颜雍即位。他对起义部队采取了劝降诱降、分化瓦解和调集兵力、严酷镇压相结合的政策。耿京领导的起义军,是他们重点镇压的目标。
  面对这样的形势,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,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,与宋军配合作战。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个人为代表,去和南宋朝廷联系。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,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,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。
  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,走到海州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:耿京的部下张安国、邵进等人在金朝的收买下,杀死了耿京。起义军大部分溃散了,一小部分被张安国带去投降了金兵。张安国也被金兵任命为济州的知州。
  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,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,带了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,捉拿张安国。到达济州的那天晚上,张安国正和金朝的将领在中军帐中喝酒。辛弃疾率众出其不意地闯进有五万金兵的大营,活捉了张安国。他还向金兵宣称:宋军十万人马即将开到,劝他们赶快投降。军中不少将士都是耿京的旧部下,听辛弃疾这么一说,当场就有上万人投到了辛弃疾一边,跟着他南下。张安国后来在临安被斩首示众。
  辛弃疾的壮举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震动,不仅军民们非常敬佩,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。
  此后,辛弃疾便留在了南方。他被朝廷派往江阴做官。江阴虽靠近前线,但在主和派的势力下,辛弃疾的抱负和才能根本无法施展。宋孝宗即位后,重用主战派的张浚,南宋王朝第一次主动出击。但张浚在符离大败,宋金签订了“隆兴和议”,主和派又占了上风。
  尽管如此,辛弃疾仍向宋孝宗上奏了他的着名的《美芹十论》(又称《御戎十论》)。在文中,他分析了当时宋金双方的形势,从而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。但他的主张、建议都没引起朝廷的重视,这使他感到极大的悲愤和苦闷。这时期他写了不少词,大都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、壮志难酬的不平和悲愤。
  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。他虽有出色的才干,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,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。另外,“归正人”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。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。
  从1168年起,辛弃疾先后到建康府、除州等地任职,后来又当过江西、湖南的安抚使,成了职位颇高的“封疆大吏”。可是主和派当道,他职位再高也实现不了杀敌报国的志向。他只能花力气整顿地方政府,并创办准备北伐的“飞虎军”。这又给主和派们抓到了把柄,公元1181年,他被主和派排挤,罢官回江西上饶的带湖闲住。
  十多年后,直到宋光宗绍熙年间,他才又被起用,担任过福州知州、福建安抚使等职。不久又被罢官。公元1203年,他再度被起用,担任了绍兴知府、浙东安抚使等职。
  在绍兴期间,他特地去拜会了年近八十的陆游。这对文坛骁将、抗敌志士喝酒做诗,相见甚欢。这年底,宋宁宗召辛弃疾去临安,征求军国大计。临行前,辛弃疾又去向陆游告别。陆游特地写了一首七言长诗为他壮行。诗中有“稼轩落笔凌鲍谢”,“青史英豪可雄跨”的句子,陆游称赞辛弃疾的词作超过南北朝的着名诗人鲍照、谢灵运,并且具有非凡的才能。陆游对这位文坛后起之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。
  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:他始终把洗雪国耻、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,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、民族的热情与愤慨。在文学创作方面,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,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。如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:
  醉里挑灯看剑,
  梦回吹角连营。
  八百里分麾下炙,
  五十弦翻塞外声,
  沙场秋点兵。
  马作的卢飞快,
  弓如霹雳弦惊。
  了却君王天下事,
  赢得生前身后名,
  可怜白发生!
  朱熹病逝时,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“伪学”。在当权者韩侂胃一派的压力下,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,而被朱熹“断过财路”的辛弃疾,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,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:“所不朽者,垂万世名,孰谓公死?凛凛犹生!”
  公元1205年三月,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。正当他积极备战时,朝廷却以他所推荐的官员有不法行为而把他连降两级,后来又把他罢了官。
  开禧三年(1207年)秋,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,令他速到临安府赴任。但诏令到铅山时,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,只得上奏请辞。同年九月初十(10月3日),辛弃疾病逝,享年六十八岁。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“杀贼!杀贼!”朝廷闻讯后,赐对衣、金带,特赠四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