账号:
密码:
火辣屋 > 综合其他 > 戴高山文集 > 走马福州乌山摩崖一
  离开“定光寺”我们三人穿过市区,一路朝乌山走去。汉英老师久居福州,而且他说几乎天天要上乌山运动,因此我们只管跟着他走,不怕迷路。岸礁老师是个摄影迷,所以走在马路上也不忘拍摄。因为车多人多,我当然是有意见了,不准他拍。他笑了笑,赶紧跟上我们。乌山是福州有名的“三山”之一,又名“乌石山”、“射乌山”、“道山”位于福州市中心南门兜西侧,与于山、屏山鼎足而立。因乌山风景最美,被称为“三山之首”海拔86。3米,总面积27。3公顷,目前乌山开放游览的风景区面积为11公顷。
  我们走着“乌塔”很快就出现在我们眼前。“乌塔”别名“净光塔”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原为唐贞元十五年(公元799年),福建观察使柳冕为庆贺德宗李适寿诞,而用乌石磊塔,故称“乌塔”后王审之七子王延曦于(公元941年),在原址上兴建宝塔,全名为“崇妙保圣坚牢塔”七层八方,高35米。据说本要盖到九层,后因兵乱王延曦被杀,最后只能盖到七层。闽王王审之治闽时,其父子共修复和创建了闽都七塔,它们是:“乌塔、白塔、定慧塔、报恩塔、崇庆塔、开元塔、阿盲王塔。”现仅存“乌塔”和“白塔”合“屏山”、“于山”、“乌山”为福州著名的“三山两塔”
  走过“乌塔”我们一路往上行走,因为是第一次来乌山,对乌山的景观不甚了解,没有心理准备。等走到“道山亭”时,才猛然发觉乌山之石不同凡响。原来这“道山亭”乃北宋熙宁年间,福州太守程师孟所建,并请前任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。虽经数次修葺数次损坏(现存的“道山亭”建于1955年),但这些碑文石刻却依然保持完好。福建省人民政府对乌山景区立碑记录:“经本委于1961年5月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”“乌山摩崖石刻自唐迄清约200处。唐大历七年(公元772年)名书法家李阳冰篆书‘般若合为’最古,宋以赵子直、朱熹、湛仲谟、程师孟等为著,是研究书法艺术和历史的珍贵资料。”
  因为是初次交游,行色匆忙,加之傍晚时分,我们三个人不得不走马观花。所以所经过的路段,只要看到哪里有摩崖石刻,不管是否读懂看懂,一路通吃,先拍下来再说。后来回家细细一看,有些并不是很珍贵的;而有些名碑名帖概是隐在山中,没有熟人指点,故在此次交游中算是被我等埋没了。后来我细细分析整理一下,挑出一些碑帖,经过百度核实,在此说上三、五个,与大家分享。是对是错君莫笑,先看了再与高山雅正。
  “道山亭”我们就不说了。在“天秀岩”下,有一方明“三朝宰相”叶向高应薛氏后人邀请,所和的碑记:“名园开宴集群公,河朔风流此日同。槛外林光连百雉,天边江影落双虹。峰传薛老人何在,尊入平原酒不空。莫向邻霄台上望,烟尘今正起东。”字为行草,红色描摹,所以看得相当清楚。继续往上行走,总是见碑就拍,见榕就照。行到乌山顶上头,在“邻霄台”下方,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大字,就是出了名的“海阔天空”此方碑帖乃康熙年间无名氏所刻,并不是康熙所书。站在“海阔天空”之下,可以鸟瞰半壁福州江山,极目远眺,尽收眼底。因此人若到此处,自然是登高望远,壮志万里“海阔天空”!
  由“海阔天空”往下行走,我们转向“望耕台”“望耕台”也是在乌山高处,乃清乾隆年间福州郡守李拔游登乌山,望远极目,见茫茫苍苍农田一片,心悯农夫劳作辛苦,故作此“望耕台”以示后人!李拔不但大书“望耕台”还在边上题写:“为念民劳登此台,公余做啸且徘徊。平畴万亩清如许,尽载沾途血汗来。”“望耕台”下,如今已经不是农田了,而是高楼林立的福州城。在此鸟瞰福州城,也是半壁江山尽收眼底!
  我们三人同行,恰巧碰到汉英老师的两位山友,与之闲聊几句,他们说要带我们到几个好去处看看。所以我们就跟着他们,一路谈笑着登上“双梦峰”“双梦峰”三字乃明朝人邵嘉明为纪念唐代隐士周朴所刻。传说周朴唐末弃官而隐于乌山寺庙,后因黄巢造反而被杀。生前常小憩于两峰之处,一日久梦方醒,悟得三世之缘,故叫“双峰梦”走过“双峰梦”之后便是“石天”明嘉靖年间,大臣名仕谢宜相、汤积中、高禧游山至此,书刻“石天”二字于山石之上,可见士大夫们都是喜欢到处留名的。
  之后,我们一行五人,转过“道山亭”竟往“天章台”走去。“天章台”乃是一处天然岩石,形如大印,因元代诗人萨都刺曾于此吟咏“晚凉上乌石,置酒天章台”故后来宋郡守程师孟有感,篆书“天章台”三字于此。过了“天章台”往右行走,我们来到“冲天台”“冲天台”是为乌山“三十六奇”之一,据载此处为唐大中四年,刺史崔干于此建亭放鹤,故称“放鹤亭”宋熙宁年间,郡守程师孟游登此处,豪洒“冲天台”三字,以示“白鹤冲天”之意。再后清人凌翰又在边上加刻“古放鹤亭”四字为注。
  我们三人跟着二位山友一路转着,最后竟分不清东西南北。从一个大平台上拾级而下,看到一块大石头,上面“阳字”书写着“黎公在,乌石在”这就是二位山友所说的“黎公石”了。原来这黎公乃抗倭名将黎鹏举,明嘉靖三十七年(公元1558年),黎鹏举率领水师,在罗塔附近与入侵的倭寇血战,八战皆捷,使福州城转危为安。郡民为感其忠勇,阳刻此石,以志留念。“黎公石”还有一奇处,就是在阳刻“黎公在,乌石在”的下面,又有一排阴刻字,而这排字的历史,却可以追溯到元朝至元年间。两处字刻相距二百多年,而且在刻“阳字”时,竟然还保留着下面的“阴字”不被破坏,实乃一大奇迹“阴字”的“右”字口刚好溶入“阳字”的“在”字中。
  走完“黎公石”我们又去了“天香台”五人一边游走一边聊天,在不知不觉间,竟然都混熟了,言语之中并未流露生疏之意,可见人与人相处,皆在同行相知。“天香台”也是乌山“三十六奇”之一,据说古时有“天香寺”坐落于石壁之内,每日香烟弥漫直抵云宵,故名“天香台”“天香台”右边的石刻上,是宋朝福州一位叫“柯述”的太守,与几位同道官员游走乌山“神光寺”所做的记录:“元佑五年八月二十二日,府帅温陵柯公率东阳陈恺、朱崧、胡章,莆阳郑令卿、陈觉民、许国,括苍叶之表,会稽高彖、关景山,建安熊浚明,桐川沈凭,温陵许毂、杨璞、王裕民,同游‘神光寺’,会于‘道山亭’。”此处“温陵”若是指泉州人,那也算是我等的同乡了!后来一查,此柯述还真是南安人,宋时福州太守。
  走完“天香台”不知不觉中,我们已转到山下。告别了二位山友之后,转道走回于山宾馆。一路上,想起柯太守游玩乌山还到处留名题字,猛然想起无数旅游景点,在白花花的墙壁上,随处写着“俺老孙到此一游”看看这些摩崖石刻,有些是具有历史意义的,而有些却好像是随意涂鸦的。也难怪中国老祖宗有这种怪癖,让后人们跟着学着,否则我们这五千年的文明,便会出现一些断层,失去一些光彩,留下一些遗憾。事实上,后来我查一下乌山摩崖石刻典记,才知道其实我们只是走马观花而已,有很多知名的如:李阳冰的“磐若台铭”、程师孟的“霹雳岩”、朱熹的“福字岩”等等都没有走过。看来,我们还得与乌山有数次相约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