账号:
密码:
火辣屋 > 穿越重生 > 重生北魏末年 > 第582章
  故而这五万骑卒可不是单骑走马的骑马步兵,而是一人三马的精锐骑士,不过真正优良的战马也仅一人一匹,另外两匹多是用来奔袭时代步的寻常马匹。
  除士卒以外,高澄另行征发三河与关中民夫各十五万,共六十万人作为后勤,只有陇右之地太过遥远,才得以免于征召。
  六十万民户,三十万将士,以及各类马匹,人马用度每日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,户部的官员们这些时日劳心劳力,调拨各地物资,甚至许多地方用来平抑粮价的常平仓,都被输往洛阳,以保证大军南征供应。
  与此同时,兵部、工部也在抓紧时间,打制更多的兵械与攻城器械。
  不过无论是民夫征发、还是州郡兵召集,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调度。
  高澄命大都督厍狄干领水师先行,开赴淮北前线,自己则在洛阳汇聚粮草与将士。
  昭德元年三月二十八,南征诏书下发仅十六日,广、梁二州六万鲜卑战兵尽数抵达洛阳,听奉大齐天子号令。
  高澄以广阿郡王窦泰为洛阳留守,命可朱浑元、刘丰二人各领原京畿军万人,与统率禁军的领军将军王士良一道受其节制,镇守洛阳。
  窦泰在高澄麾下,角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,他不再被作为先锋大将使用,而是被放置在后方,为高澄把家给看好。
  高氏从来不缺少猪突猛进的骁将,譬如彭乐、高敖曹等人,作为先锋,都不会比窦泰差。
  只是在有资历担任留守的将领之中,唯窦泰最能让高澄放心,至于让三名心腹领嫡系部队随其镇守洛阳,不过是以防万一而已,并不存在十余年前平定徐州民乱时分兵,以慕容绍宗领京畿军步卒,又任王思政为副将,暗中交代慕容绍宗若有不轨举动,立即诛杀这种情况。
  此番追随高澄亲征的将领有安平郡王斛律金、永昌郡王高敖曹、陈留郡王彭乐、安德郡王韩轨以及大将高季式、慕容绍宗、暴显、皮景和、綦连猛、元景安、叱列平、步大汗萨、斛律平、斛律羡、斛律羌举、慕容俨、薛孤延等人分别领兵。
  薛孤延由于在高澄建国时,仅为永固县公,故而未得王爵,斛律金之兄斛律平与他一样的情况,信都元从出身的二人,都只是在爵位上仅一步之遥。
  又如前文所述,以陈元康、王伟、王纮、王峻四人为智囊,又诏户部尚书崔季舒随军统筹后勤,由尚书令高隆之兼管户部。
  窦泰作为洛阳留守,仅只具备京畿地区剩余兵力的最高指挥权,关于政务,依旧以三省分权运行,由中书监司马子如、中书令杨愔二人负责决策,由侍中窦泰、高乾、崔暹负责审核,再由总领庶政的高隆之负责执行。
  此番出兵,高澄还将带走丹阳郡王高洋、常山郡王高演二人,对这二位嫡亲兄弟的不信任态度显露无疑。
  第三百六十七章 东北局势
  三河地区十五万州郡兵正往滑台(河南滑县)集结,该有的战争准备高澄一点也没少,甚至早在派遣温子昇往南梁之时,就已经有八支使团分别出使,其中六支使团往柔然、突厥、吐谷浑、库莫奚、契丹、高句丽抚慰其众,勿使其在自己亲征之时,于背后生乱。
  另外两支使团承船出海,往朝鲜半岛促成新罗、百济联合北伐高句丽。
  小高王抚慰高句丽,跟煽动新罗、百济,给其后院拱火并不冲突。
  如今的朝鲜半岛呈现三国鼎立的局势,新罗、百济于半岛南部地区东西并立,成吴蜀之态,而北方的高句丽则据曹魏之势,囊括汉江流域及其北部。
  但高句丽的国土并非只有朝鲜半岛中北部地区。
  公元前38年,扶余王庶子朱蒙率众南下,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(辽宁新宾)境内建立高句丽政权,成为汉朝边境封国,国主以高为姓。
  之所以说渤海高氏是个大染缸,高句丽人出力最大,自孝文帝以来,渤海高氏发迹,便多有高句丽归附之人攀附,如时年七岁的高颎,祖上迁徙至渤海郡后,便也自称渤海高氏,其父高宾如今正在北齐朝堂担任谏议大夫一职。
  高句丽立国至今已586年,在晋末动乱以前,高句丽就已经征服周边许多封国,蚕食汉代故土,又趁五胡争霸中原之际,大肆扩张领土,即至今日,其向西囊括辽东,隔辽河与北齐辽州相望,往南占据朝鲜半岛大部,威慑新罗百济,东邻日本海,向北与靺鞨毗邻。
  经后世考证推测,隋炀帝北征前,高句丽有常备军六十万人。
  须知高澄如今治下,也才二十六万步骑战兵,五万水师,四十万州郡兵,共七十一万常备军。
  小高王原本是不信的,但根据听望司北衙主事李远这些年的调查统计,也大体佐证了这一数字,如今高句丽国中有常备军四十万,此时距离隋炀帝北征,尚有六十年,经过六十年的发展,尤其是赶上了气候变暖的好时节,想来增加二十万常备军并非天方夜谭。
  自汉末寒冷期以后,尤其公元六世纪起,气候逐渐回暖,到如今六世纪中叶,步入温暖期,高句丽国内粮食产量得以增加,只不过这一波温暖期的最高峰要到唐朝全盛时期,小高王再怎么养生,只怕也看不到那一天。
  托气候变暖的福,如今河北地区少有霜灾,当年六镇在河北叛乱,正是恰逢霜旱之灾,不得已而求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