账号:
密码:
火辣屋 > 穿越重生 > 重生北魏末年 > 第317章
  李元忠的去职不仅将减少一个侍中之位,也能将尚书右仆射一职空缺出来。
  高澄打算拿这个职位与孙腾做一次置换,将他由侍中改任尚书右仆射,在尚书令高澄久居中书省的情况下,与左仆射高隆之一起,代为行使权力。
  这一操作,也能让仅剩的三名侍中,再去一人,只剩高澄与他忠实的叔父,高隆之。
  恢复了西晋设置门下省时的初衷,设侍中两人,共掌门下省。
  而高隆之又有尚书左仆射一职,必须长居尚书省,安排各项事务的执行,必然无暇分身。
  这样的情况,也意味着高澄只需任用一名心腹为黄门侍郎,就能彻底掌控门下省。
  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,集中书、尚书、门下三省权力于一身。
  朝廷每颁布一项政令,必须经过这样一套流程:由高澄以中书监的身份,决策与批阅;再经他以侍中的身份,自己审核;最终下发至尚书省,由他以尚书令的身份,吩咐尚书左右仆射安排六部具体实施。
  而黄门侍郎的人选,高澄也在长史崔昂与主薄温子昇之间犹豫。
  高澄将书信吩咐亲随安排人送往晋阳,再回大堂。
  屋里原本就官制改革讨论得热火朝天,见高澄回来,也纷纷停下声来。
  官制改革当然不可能止于废除三公九卿制。
  高澄坐回主位,突然对幕府长史崔昂道:
  “怀远,你在我幕府奔波也有数年,也是时候出幕任职了,我意,由你担任黄门侍郎,你可愿意?”
  崔昂闻言,喜不自胜,连忙应声领命。
  高澄又对温子昇道:
  “怀远出幕任职,长史便由鹏举接替,至于鹏举所留主薄一职……”
  高澄环视一圈,最终将目光落在张师齐身上。
  第一百九十二章 变法维新
  “师齐,就由你来代替主薄一职。”
  高澄轻描淡写的一句话,却让张师齐的内心掀起惊涛骇浪。
  他难掩激动,叩首谢恩道:
  “仆,叩谢大将军赏识。”
  张师齐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,若非高澄的赏识,也许一辈子就是一个不配拥有姓名的卑微小吏。
  他凭本事去阿谀奉承,一路走到现在,写下许多违心话,终于跻身幕府高层。
  高澄勉励道:
  “起来吧,往后更需用心任事。”
  张师齐一口应下:
  “蒙大将军提携,仆又怎敢不尽心竭力。”
  升张师齐为大将军府主薄,只不过是高澄犒赏他多年辛苦,但本职工作还是要放在记录自己言行之上。
  毕竟能为后世培养一位优秀的史学家,才是更重要的事情,将来还要靠他去修魏史。
  安排好幕府职位调动,高澄又与亲信们就官制改革一事,继续深入讨论,直至天色将黑,众人才离开中书省府衙。
  高澄回到渤海王府用过晚膳,没有急着享受温柔,而是命人将封述招来。
  太昌三年(534年)时,高澄整顿贪腐,给予御史台不以言获罪的权力,封述作为一名御史,却在风口上被高澄免职,赶去钻研律令。
  虽然没有过具体时间约定,但到了如今太昌六年(537年),恰好三年。
  三年之期已到,也该是用到他的时候。
  封述才回洛阳不久,得知高澄召见,也明白他的用意,但今时不同往日。
  三年里,他不止闭门苦读,更听从高澄当初的建议,凭着他的手令,往各地调研学习,于律法一道,别有造诣。
  而这一点,高澄再次与他畅谈律令时,深有体会。
  直到口干舌燥,趁着呼唤奴婢进来添茶水的空隙,高澄由衷夸赞道:
  “君义甘于沉寂三年,今朝一鸣惊人,澄当刮目相待。”
  “当年御史台众人,唯杜弼勇于任事,述不过尸位素餐之辈,却蒙大将军寄予厚望,又怎敢心生懈怠。”
  封述倒是没有说假话,当年丢了御史的官职,被高澄逼着学法,其中深意,他心知肚明,若非往后要加以重用,又何必苦心安排,还特意赐下手令,任他来往各地府衙。
  “大将军府如今正缺从事中郎一人,不知君义可愿屈就?”
  面对高澄抛来的橄榄枝,封述不敢迟疑:
  “得大将军看重,述感激涕零,愿受大将军驱使,以献绵薄之力。”
  高澄闻言,朗声笑道:
  “澄于君义,有大用,君义也该有所了解,大魏律令频更,吏民深受其苦,澄欲修订新制,非君义不能受此任。”
  “述愿一展才学,以助大将军。”
  封述确实早有心理准备,高澄让他学法,自是用在此时。
  高澄大喜,当即授封述大将军府从事中郎一职,由他召集过去三年所结识的深谙律法之人,重新修订律令。
  作为一个现代人的高澄,深知有法可依的重要性,北魏律令,先后经过九次修订,却依然存在诸多疏漏。
  高澄在三年前就找到未来《麟趾格》的删定者封述,为将来修订律法做准备。
  历史上北齐虽亡,但以《麟趾格》为蓝本的《北齐律》却是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,成就最高的一部法典,隋朝《开皇律》与唐朝《唐律疏议》直接受其影响。
  甚至可以说,北齐虽亡,齐法未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