账号:
密码:
火辣屋 > 穿越重生 > 重生北魏末年 > 第124章
  不知为何,王思政听见这番话,心中一股暖流肆意流淌。
  高澄当即命人带王思政下去梳洗,又为他准备新衣,待梳洗过后,命护卫将他送回王府,先与家眷团圆。
  王思政回到府中,各自惊呼,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埋头痛哭。
  问过府中诸事,王思政这才知道,宗王叛乱时,长子王元逊为了解救父亲,也曾参与其中,不知为何却并未治罪。
  王思政于是更加相信高澄的一番话,认为小高王是爱惜自己的才干,这才将他关押,心中那份莫名的好感又加深了几分。
  第九十四章 崔暹
  崔季舒被高澄唤去商议抑佛的具体措施,前后耗费了半天时间,却并没有耽误他的事情。
  无论是挑选嗣子,或是设立学舍,一切都被崔季舒安排得井井有条。
  虽然以武勇闻名于洛阳宗王之间,但说到底他还是一名精于政事的文士。
  四月二十,天才蒙蒙亮,渤海王府一百名侍卫都被分发任务,各自去接四名同袍遗孤,往学舍集合。
  学舍离渤海王府并不远,同处衣冠里,仅隔了几条巷道。
  及至日出,高澄早早端坐在学舍大堂。
  每当有遗孤被送来大堂拜见高澄,崔季舒都会提前将他们父亲的名字告知。
  高澄脸上总会带着明显地悲戚之色,不厌其烦地夸赞他们父亲的英勇。
  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被高澄接见,又往堂外集合。
  最终都在堂外等着高澄训话。
  高澄在崔季舒的陪同下走了出来,场间的幼童少年们,年纪大的已经十五岁,年纪小的甚至才四岁。
  六岁的徐骞便站在人群之中,很不起眼。
  “父王曾问我,为何要耗费钱粮教养你们,我反问父王,我们高氏究竟代表了什么。”
  高澄在崔季舒讶异的目光中,继续喊话道:
  “高氏难道仅仅是指我们高家父子吗?不!高氏指的是追随我们父子信都建义的忠义之士,是为结束这乱世而死难的军中将士。
  “你们的父亲在战场上捐躯,并非心中没有家眷,正是这样崇高的理想才让他们不惜为高氏效死。
  “纵使身死,他们依旧与高氏紧密相连,荣辱休戚相关,高氏占据关东,他们的事迹就会被关东之人传颂,高氏占据天下,他们的事迹就会被天下之人传颂!
  “若高氏败亡,你们的父辈将被世人遗忘,他们的牺牲也会变得毫无意义。
  “作为高氏忠良之后,你们要做的便是好好识字,学文习武,成为栋梁之才,继承你们父辈的志向,为结束这个乱世而奋斗。
  “且记住,为结束乱世而战的高氏,始终代表忠义之士的身后荣辱,始终代表大魏兴盛的前进方向,始终代表天下百姓的根本利益。
  “什么才是天下百姓的根本利益,就是结束这个乱世,让百姓们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!”
  场间的少年们都被高澄将情绪调动起来,随着侍卫们高呼:
  “为高氏效死。”
  “为结束乱世而学习。”
  “学成文武艺,报效贤世子。”
  具备一点点演说才能的高澄看着这群激昂的少年,内心充斥着满足感。
  毫无疑问,假以时日,这些孩子都是高家最坚定的支持者。
  “世子所言发人深思,仆请将世子今日之言刊刻在石碑之上,立于学舍大院,以使学子牢记在心。”
  高澄果然动心,他又不是在写史,自然不用忌讳刻立石碑。
  循声望去,果然是当初在襄阳城外,恭维高澄大破陈庆之与斛斯椿十万联军的张师齐。
  崔季舒也反应过来,狠狠瞪了眼张师齐,暗自鄙夷:呸!谄媚小人!
  高澄不急着答应,他面露为难道:
  “非圣贤之言,不能为学舍碑文,张郎中此话,未免太过。”
  崔季舒闻言立即跟上,秉忠直言道:
  “世子治政以来,安定民生,关东百姓无不欢欣鼓舞,如今又兴文教,劳苦功高,于兵事,更有平定三荆之举,非圣贤之名,无以加焉,仆请世子万莫推辞。”
  高澄见崔季舒说得有理有据,也不再忸怩,当即便将这件事交由张师齐办理。
  同时再次给自己提了个醒,张师齐这种小人只能放在身边,若是这件事办得好了,顺势就把他提拔为记室参军,掌管文书之余,记录自己的言行。
  对于桓楚皇帝桓玄自己修起居注的做法,高澄向来瞧不上,正经人谁写日记呀。
  由旁人动笔可信程度才高嘛,小高王为了后人著史不至于缺乏资料,可真是操碎了心。
  学舍之行的目的已然达到,高澄也不久留,留下教书先生们按学子的年纪分舍,自己则与崔季舒等文吏回了尚书省。
  不同于元亶领尚书令时候的空闲,如今的尚书省作为最高执行机构,下属六部三十六曹,仅吏部诸曹虚设,其余都已具备实权。
  京畿大都督、侍中高澄兼任尚书令,侍中司马子如任尚书左仆射、侍中李元忠任尚书右仆射,协助高澄处理政务。
  高澄南征时,尚书省事务都由司马子如、李元忠分领。
  如今高澄回洛,两人也将权力让渡,不敢与他相争。
  而赵彦深也没有放下对僧尼为恶之事的调查,就在洛阳一片忙碌的时候,段韶终于抵达了晋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