账号:
密码:
火辣屋 > 灵异玄幻 > 崇祯大明:从煤山开始 > 第569章 崇祯二十一年
  时间很快来到崇祯21年4月。
  这已经是崇祯穿越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五个年头,年龄也来到38岁,不过由于崇祯一直有锻炼身体,所以身体状态很不错。
  盖州卫和大沽口仍处于对峙状态。
  小规模袭扰战以及斥候的猎杀战每天都在上演。
  但是百人以上规模的战斗很少见,千人以上的战役就更是绝无仅有。
  朱慈炯对朝鲜的攻略也开始发力,在把三万叛军发往盖州服苦役后,又接着往南京发送了五万工匠以及十万女工。
  水师来回跑了好多趟才运来南京。
  这十万朝鲜女工全都是育龄女子。
  十万朝鲜女人来大明做工的消息,很快发表在各家报纸的头版头条。
  在南京各家工厂做工的工人听了,顿时喜出望外,圣上这真是急他们之所急,想他们之所想啊,知道他们缺婆娘,所以特意找来了十万朝鲜婆娘。
  这些工人多来自农村,根本娶不起城市里的姑娘。
  现在好了,有了这么多朝鲜婆娘,真可以在城市安家立业了。
  其实这些光棍汉想多了,十万朝鲜女子根本不是为他们找的。
  李香君在四川战场居然连战连捷,继平定袁韬、武大定之后,又平定了曹勋、范文光等好几路叛军,并光复了东川、马湖以及嘉定数府。
  现如今,李香君所部土兵的兵锋已经直指眉州。
  张献忠再次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,想着撤往川北。
  江南的工商业仍还在蓬勃的发展,规模正急剧扩大。
  这点可从内务府资产表的扩张得到左证,仅仅一年,内务府的总资产就已经从3亿勐增到了4个亿,增长率33.3%!这可是纯粹的增长。
  前文说过,内务府几乎控股了所有行业。
  内务府在各行业的平均占股在35%左右。
  从这里,就可以大概的估算出大明的工商业总产值。
  到崇祯21年,大明的工商业总产值大约为12亿元。
  这个数值看上去很庞大,但其实也就跟农业产值打个平手。
  现如今大明的耕地总面积大约在5亿亩,平均亩产约2石,总收成10亿石左右,而现在大明的平均粮价约为1.2元,亦即12亿元。
  也就是说,大明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的总产值各为12亿元。
  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就完全没有办法统计,最多只能进行估算。
  按照经济发展阶段来估算,此时大明第三产业的产值顶多也就第二产业的一半。
  这样一来就可以得出结论,崇祯20年大明的国内生产总值亦即gdp为30亿元。
  按照这个gdp数值,大明朝廷今年的财政收入应该会很可观,至少也有两三亿。
  但事实上,大明朝廷今年的岁入只有不到两千万元,其中一大半来自户部市易所以及户部银号的收入,剩下的小半则是粮税的收入。
  两千万元,听着似乎不少,其实也没多少。
  至少对于如今的大明朝廷,这点钱真不够。
  其中原因也很简单,大明朝廷的摊子也比原来大了。
  凭借着户部市易所以及户部银号的收入,内阁六部很是过了两年好日子。
  日子好过了,各种开销也就跟着涨上去,比如官员俸禄啥的,还有工部重修南京紫禁城也花了一大笔钱,所以很快又开始入不敷出。
  常言道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那就难了。
  没办法节流,就只能开源,内阁就想到了开征商税。
  路振飞带着户部尚书刘理顺找到了崇祯,提出谏议:“圣上,而今大明百业兴盛,朝廷用度却日益不足,是否可以考虑开征工商税?”
  崇祯愣住了,这世道真反过来了,文官居然喊着要开征商税。
  想当年,明世宗、明神宗还有明熹宗想要开征商税,均遭到文官集团的坚决抵制,可是现在文官集团居然主动要求开征商税。
  世宗皇帝他们若是泉下有知,估计都会看懵掉。
  但其实没什么好奇怪,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利字。
  以前大明的工商业基本都掌握在文官集团手中,朝廷开征商税就相当于从文官集团身上割肉,文官集团自然不干。
  可现在,工商业基本都掌握在新文官群体手中。
  何谓新文官群体?简单点说就是勤王士子群体。
  这里不单指勤王士子,也包括围绕勤王士子的整个利益群体,比如山阴郑家,比如新昌徐家,又比如嘉善的钱家。
  所以说现在开征商税,相当于割士子群体的肉。
  这崇祯怎么可能答应?开征商税不仅勤王士子群体利益受损,内务府或者说皇室的利益损失尤其大,毕竟内务府占着各行业将近35%股份。
  就是说,每征三元商税就有一元是内务府贡献的。
  崇祯得有多傻才会拿内务府的钱去补贴户部?没门!
  内务府的钱才是皇帝的钱,进了户部那就是国家的钱。
  内务府的钱崇祯想花就花,但是户部的钱想花可不容易。
  不过这话崇祯不会明着说,只是派人把马鸣騄给找了过来。
  扯皮这种事崇祯真没时间,就还是交给马鸣騄跟内阁扯皮去吧。
  “马卿。”崇祯转移火力道,“路阁老和大司徒跟朕提议开征商税,你就代表内务府与他们讨论一二,如果合适就开征。”
  马鸣騄心领神会道:“臣领旨。”
  如果合适就开征,那就是不开征。
  当下马鸣騄又把张岱也找了过来。
  现如今,张岱俨然成为了马鸣騄麾下的头号得力干将。
  崇祯则带着随从悄然来到清凉山,观看首台车床试车,是的没错,格物科已经把第一台车床造出来,今天上午就要正式试车。
  在格物科大门口,崇祯看到了已经13岁的永王朱慈炤。
  “父皇。”朱慈炤跑过来亲热的挽住崇祯的衣袖,浑然忘了昨天还在堵气。
  崇祯摸了摸朱慈炤的脑袋,问道:“怎么就你一个,你大哥呢?怎么没来?”
  朱慈炤撇撇嘴说:“大哥说他今天不过来陪父皇了,因为太子妃快要生了,所以他就留在南宫陪伴太子妃了。”
  “噢对,倒把这事给忘了。”
  崇祯点点头说道:“那就别过来了。”
  当下崇祯带着朱慈炤快步走进工坊。
  工坊内,一台卧式车床已经摆放好。
  这台车床差不多有一丈高,三丈长。
  工匠必须得借助五六尺高的操作台才能完成操作。
  床架都是铸铁件,但是并非一体成型,而是由多个组件拼接而成。
  崇祯的目光又落在车床旁边的蒸汽机,这是大明蒸汽机厂的第一代量产型蒸汽机,相比原型机又有不少改进,最大的改变就是样子变得美观了不少。
  第一台原型机真丑陋不堪,这台量产机才像机器。
  翁之义、翁之仁兄弟便立刻凑上前来:“圣上,我们没有耽误事吧?”
  “没有,蒸汽机厂能在五个月内造出第一批蒸汽机,已经很不错了。”崇祯欣然道,“朕对你们的工作很满意。”
  顿了顿,又问道:“第一批蒸汽机造了多少台?”
  “十台。”翁之义躬着腰说,“另外九台已经分别发往大明兵工厂、户部兵工厂以及龙江造船厂试用。”
  “很好。”崇祯道,“到年底前争取再造二十台!”
  “领旨。”翁之义兄弟长揖到底,都是一脸喜色。
  崇祯又对方以智说:“方卿,那就赶紧开始试车吧。”
  方以智应了一声是,当即命令格物科的工匠们开始试车。
  格物科的工匠先把蒸汽机开起来,接着用“皮带”把蒸汽机的驱动轮和车床的从动轮连接起来,车床从动轮便跟着飞转起来,车床主轴却纹丝不动。
  “车床怎么没有转?”朱慈炤道,“父皇,不会是坏了吧?”
  崇祯没理这熊孩子,方以智却道:“永王稍安勿躁,很快就好。”
  说话间,几个工匠已经通过“吊车”将一只汽缸铸件吊上车床,再用巨大的专用夹具将之紧紧夹住,再接着就是型心的校正。
  校正好了型心之后,负责操作机床的工匠便把转速调整到1档。
  方以智便跟着介绍:“圣上,车床的转速分三档,1档是最慢的。”
  说话间,工匠扳了一个手柄,但只听得喀的一声,车床的主轴以及夹在夹具中间的汽缸铸件便呼呼呼的转起来,不过总的来说速度还是不快。
  “转喽,转起来喽。”朱慈炤感觉好玩,拍手欢呼。
  工匠接着转动刀架上的手柄,刀架便顺着螺杆前移。
  不一会,固定在刀架上的车刀便开始触及汽缸铸件。
  随即工棚里便响起了吱吱声,几乎把人的牙齿都酸倒。
  崇祯却是丝毫没有受到影响,而是一直紧盯着汽缸铸件。
  但只见,一圈圈的铁花已经从汽缸铸件的内壁被剥离下来。
  只片刻,一圈光滑锃亮的圆柱表面就已经被车刀给车削出来。
  “漂亮!”崇祯忍不住用力的握紧拳头,有了这台车床,大明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拉开工业化的大幕,蒸汽机其实只是打了地基而已。
  “翁卿。”崇祯又抬手示意翁之义上前来。
  “一客不烦二主,车床也交给蒸汽机厂造。”
  “所以,蒸汽机厂就改名为大明机械厂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