账号:
密码:
火辣屋 > 都市言情 > 秘密暴露后丈夫对我死缠烂打 > 第十三天:睡裙过短暴露私处
  路上花费的时间略长,傅一之奶奶喜欢乡下,曾经傅一之提出过带奶奶来城里生活,更多的是为了更好照顾。
  提议被老太太否决后,他没再说过这事。反正两边开车就能到的距离。
  姜童知道缘由也是听老太太偶然间提起这件事,不由的让她想起自己初中之前的生活是一直住在乡下的外婆家。外婆身体不好,所以姜童从小就跟着外公和一些邻居学习打理菜田,生柴烧饭的技能。
  和傅一之隐婚也是意外使然。
  车内两个人都沉默的不说话,似乎不知道从何说起。姜童悄悄偷看一眼傅一之开车的模样,转而望向窗外,思绪飘得有些远。
  傅一之从大学毕业后就开始进入娱乐圈,因一副好皮相崭露头角。随后陆续接下小角色为自己的演技做基础。直到他27岁因为《古说》正式一炮而红。
  傅一之很少有绯闻,有段时间狗仔连着跟拍半个月,都没拍到他和异性的一张合照。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拍戏,吃饭,健身。
  老太太在他29岁的时候怕他沉迷工作缺少陪伴,每天念叨自己最期盼的就是看到孙子结婚。
  之后着手准备给他找媒人做媒。
  最后这个媒介绍到姜童这个怨种头上来了。
  而傅一之在此之前已经拒掉不下五六个人。
  “快到了。”男人磁性的声音唤回姜童。
  姜童抱紧身前的水果篮:“嗯。”
  她当时同样处于被父母逼婚的阶段,两方僵持不下,只能含糊老父母表示先见面,以后的事以后再说。
  随后见到傅一之的第一眼,姜童不是惊叹而是惊讶。
  通过互相了解,得知彼此均从事演艺工作,聊得话题围绕演艺圈方面稍微多了些。再没多久她便觉得既然父母逼婚逼得紧,傅一之也无意于结婚。两个人的目的都是搪塞,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扯了证。
  *
  轿车安全抵达在村落门口。姜童下车,等着傅一之陪她一起进去,心中不住忐忑。她见奶奶的次数不多,都是傅一之一个人去探望的时间比较多。
  “走吧。”傅一之主动接过水果篮子,长腿一迈往前走,“当做自己家好了。”
  姜童紧随其后。
  两个人路上走着却一言不发,脚下踩着石子路,坑坑洼洼细碎石头,一前一后踩出嘎啦响声。
  傅一之走在前面突然问姜童:“你是怎么知道奶奶喜欢吃桃子的?”
  “啊?”姜童直瞪瞪盯着男人宽厚的背,缓缓回答:“奶奶和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,我看到你只削桃子给她吃。”其实桌上还有其他水果,偏偏傅一之连着两次削桃子给奶奶。
  借着猜测,第二次姜童私下问奶奶喜欢吃什么水果,她的回答也是桃子。
  姜童这才记下奶奶的喜好。
  原来是这样啊。傅一之的低喃姜童没听见,疑惑地追问他一句说了些什么。后者背对姜童,嘴角懒洋洋地勾起一抹弧度:“夸你细心。”
  姜童低笑。两个人走着走着并肩在一起,远远看上去男方高挑女方婀娜,像极登对的一对璧人。
  老太太很早跟傅一之通过电话,提前出门迎接两个人。
  在她身侧的桌上还放着自家大棚里刚采摘来的新鲜西瓜。
  甫一见着两个人的身影,老太太小步上前牵起姜童的手:“你们来了,等你们好久了。”说罢不忘数落几句孙子不是,“这么热的天,你怎么不给囡囡打伞?”
  傅一之在奶奶面前不敢说不是,他说:“是是,下次我一定记住。”
  老太太好似格外喜欢姜童,姜童乖乖地一句问好也能让她笑得合不拢嘴,招呼姜童去吃点西瓜,牵着她往前走远远把傅一之落下。
  姜童对奶奶的第一印象是和善的老人家,其次是眼熟。很快她就摇摇头将这感觉抛之脑后,心想大概是错觉。
  老一辈的屋子多为朴素,家具也是。客厅的摆设不多,一张桌子几把椅子,角落就是大灶锅,专门添柴烧饭用的。此时已经有一股饭香钻入鼻尖。
  三个人吃饭间隙,老太太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自己已经把傅一之房间的床收拾干净了,铺了层薄被。晚上可以等两个人睡一晚再走。
  姜童还在埋头啃排骨,听到这话嘴里的排骨还没来得及啃下肉来,呆呆地叼在嘴里抬头,却猝不及防地和傅一之对视上。
  她给他使眼色。
  傅一之从善如流:“奶奶,要不下次吧。这次姜童来,衣服什么都没带。”
  姜童疯狂点头:是啊是啊。
  老太太:“我房间有一套新买的睡衣可以给囡囡。”
  傅一之见理由被驳回,不好多说什么:“好吧。”
  姜童:嗯??傅一之你怎么回事???
  既然奶奶提前为他们收拾好房间,如果再拒绝是挺不合适。想通这一点,姜童不去纠结有的没的借口,顺其自然。
  直到晚上姜童洗漱完正准备换上内衣裤时。
  她发现奶奶只准备了睡裙。
  姜童:西湖的水我的泪。
  今天穿的内衣裤她全部一股脑泡水里手搓干净晾在架子上了,也没带多余的。现在找奶奶要,照晚上九点的时间,她老人家估计早早睡下。这会姜童进退两难,相当于她只能真空穿睡裙。
  姜童认命,穿上睡裙。
  她发现第二个问题。
  奶奶给她的睡裙过短了。
  穿上只到大腿根。遮不住底下风光。
  轻轻一个向上抬手的动作,掀动布料,像馒头表面一样白嫩又光滑的私处一览无遗。
  姜童慌得一批。